当前位置: 首页 > 经济 > 列表

为了江河“年年有鱼”

来源:中国水事    时间:2023-05-23 02:00:32

5月22日

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图片源自WWF世界自然基金会


(资料图)

作为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我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

是名副其实的行动派

尤其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

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

维护水域生态安全

一直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

让鱼儿们顺利“回家”

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所在的江段

是珠江流域重要的洄游鱼类产卵场

为了保护好珠江流域鱼类种群数量

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

最大程度降低工程建设

对流域内水生态环境的影响

工程设计之初

就为鱼儿们规划好了“回家之路”

南木江副坝仿自然生态鱼道和大藤峡鱼类增殖放流站(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工程在主坝和副坝上

分别建设了汛期和非汛期鱼道

双鱼道总长达9000多米

是 目前珠江流域水利工程中最长的鱼道

汛期鱼道和非汛期鱼道

分别对应47米和61米的蓄水位

类似“双层巴士”

当蓄水位在47米时就开启非汛期鱼道闸门

鱼类感应到水流后

就能顺着鱼道溯游而上翻越大坝

当蓄水位达到61米则关闭非汛期鱼道闸门

开启汛期鱼道闸门

引导鱼类从汛期鱼道通过

实现全年过鱼

科研人员在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鱼类增殖放流站观察鱼苗的生长情况 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工程建设过程中

还重点针对流域内濒危、珍稀、经济鱼类

开展研究、保护、救助、繁育工作

配套建设了鱼类增殖放流站

珍稀鱼类保育中心、人工鱼巢和人造产卵场等

尝试突破部分珍稀鱼类的人工繁育技术

大藤峡鱼类增殖站和红水河珍稀鱼类保育中心 新华社记者 麦凌寒 摄

截至目前

已经实现了乌原鲤、暗色唇鲮、三角鲂

等9种珍稀鱼类的人工繁育

以及室内循环水乌原鲤规模化繁育技术零的突破

累计完成11次共计866万尾鱼苗的放流任务

珠江流域鱼类种群得到了保护

引汉济渭工程

让汉江“年年有鱼”

正在建设的引汉济渭黄金峡水利枢纽工程

设有全长1908米、宽5~6米的生态鱼道

汉江干流中的鱼类

可通过这条鱼道洄游产卵

鱼道中还设有 41个“休息室”

让鱼儿能在这里歇口气再向上游

设有 5个出鱼口

确保鱼类能顺利洄流,繁衍下一代

“引汉济渭”黄金峡水利枢纽工程配套建设的鱼类增殖放流站 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引汉济渭工程专门建设了

67亩的鱼类增殖放流站

根据汉江生态系统

选择合适的草鱼、鲢鱼、鳙鱼等10多种鱼类

进行规模化人工繁育、增殖放流

增殖放流站每年可繁育各类鱼苗65万尾

促进水域内自然鱼类资源的有效恢复

为了共同的家园

水利工程建设者一直在行动

中国水事综合新华社、人民网等

审核 | 陈锐

监制 | 樊弋滋

文案 | 王瑜 孟京 杨晶

责编 | 孟京

校对 | 王子月

推荐内容